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
马铁松
一、地方志概念
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。可称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。如省志、市志、县志等。有关承德的古代志书:《畿辅通志》(清光绪直隶总督李鸿章纂)、《钦定热河志》(清乾隆本,和珅、梁国治纂)、《承德府志》(清道光承德知府海忠纂)。
志书分类
1.部门志:是记述一个部门的历史和现状的志书。其以记述工作为主。如《工会志》《工商联志》《政府志》《市委志》等。
2.专业志:是记述一方一项事业或事物的志书。如《教育志》《水利志》《交通志》《电力志》等。
3.乡镇志:记述一个乡镇历史和现状的志书,是一地的百科全书。如《凤山镇志》《南关蒙古族乡志》等。
4.基层志书:一个独立单位的志书。如《承德师专校志》、《九龙醉酒厂志》、《承钢志》、村志、街道志等。
方志理论:研究地方志专业的学科叫方志学,形成于清代,代表人物有顾炎武(明末清初)、章学诚等;近代有王葆心、傅振伦等。目前,地方志理论刊物有《中国地方志》及各省级地方刊物。近年来出版了一大批方志理论书籍。承德市近年出版了《史志探微》等地方志论文集,同时发表了一部分地方志论文。目前,部分高校已设置了方志专业。
二、地方志的形成和发展
1.地方志起源和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。
(1)导源于史。如晋《乘》、郑《志》、《周礼 春官》。
(2)导源于地理。如《山海经》《尚书 禹贡》。
(3)导源于古地图。如古代舆图、图经。
2.地方志各种体裁的产生和发展
(1)图经。又称图志、图记,地图及文字的总称。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。如东汉《巴郡图经》、唐代《元和郡县图志》、宋代《长安图记》等。
(2)传。记述地方人物与风俗,如东汉《南阳风俗传》等。
(3)记。记载一地的事物和历史,如北宋的《太平寰宇记》。
(4)录。与记、志功能相同。如隋《京师录》。
(5)乘。方志的别名。如春秋时期《晋乘》,比较少见。
(6)志。方志的主要体裁,宋元以来最通行的名称。如吴《三吴郡国志》、晋《华阳国志》、北魏《十三州志》、元、明、清三代的《一统志》。
结论:方志从春秋战国时期发端,经汉魏迄于隋唐,宋、元、明、清日渐兴盛,直到中华民国时期(20世纪30年代)最后一次修志,最为鼎盛时期为清代。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,我国现存地方志著作8500多种。建国以后,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,2001年以来开始编修第二轮地方志书,现正进行中(已于2020年结束,编者按)。
三、编写地方志的目的和意义
“治天下者以史为鉴,治郡国者以志为鉴。”(明杨宗气《山西通志序》)
“新官上任三把火:征税、断案、修志。”
1.资政
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,总结经验和教训,探索客观规律,指导工作。
2.存史
保存各类历史资料,记载历史,作为科学研究依据。
3.教化
用历史和现实教育当代人,启迪后来人,成为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。
四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
1.指导思想
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"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(本文成文时间较早,指导思想内容在实际编纂过程中根据情况添加,编者按。)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严格依照《地方志工作条例》的各项规定,客观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时限内的自然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,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,为存史、资政、育人,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。
2.基本原则
(1)坚持依法修志的原则。
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《地方志工作条例》的规定。记述民族、宗教、政法、军事、外事等方面的内容,要格外审慎;志稿形成后,应主动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,严格履行审查验收程序。
(2)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。
既要反映本地的优势、成绩和经验,也要客观反映本地的劣势、不足和教训,不溢美,不诿过。
(3)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。
把质量意识、精品意识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,着力提高地方志书质量。正确处理质量和进度的关系,进度服从质量。
(4)坚持“述而不论”的原则。
要寓观点于记述之中,在“述”体中的必要议论,要把握好适度性。
(5)坚持“生不立传"的原则。
对有重大影响、有突出贡献、有代表性的在世人物,主要采取以事系人的方式记述;在人物简介、人物表(录)中需要反映的,要严格掌握收录标准,由省级方志机构掌握。
五、体例与编写方法
1.体例
体例是指志书体式与凡例的总称。
(1)现行志书采用的是著作体,亦有条目体出现,也有著作体和条目体交叉使用的混合体。
(2)志与史的区别
共同点:
第一,记载历史,均属于史学著作,社科门类;
第二,均有资政、存史、育人的共同功能;
第三,指导思想基本一致。
不同点:
第一,史远志近;
第二,史专志广;
第三,史以时记事,志以类系事;
第四,史以论为主,志以叙为主。
2.体裁
述、志、记、传、图、表、录、索引,以志为主,各有专用。
(1)述——全书的总述或概述,编下概述,章下无题序言,亦称“三级述”;
(2)志——志书的主体,主要体裁;
(3)记——大事记、专记、附记;
(4)传——人物传,分为传、传略;
(5)图——各种地图、图片、照片;
(6)表——各种表格;
(7)录——附录;
(8)索引——将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事项(可以是人名、地名、词语、概念、或其他事项)按照一定方式有序编排起来,以供检索的工具书。
3.断限
首部志书应该上限不限,下限至某年;修续志应从首次修志末端(即下限)开始为上限,下限至某年。
4.文字
一律采用语体文,即白话文。标点符号、各类数字、计量单位均按国家发表的有关规定执行,年代均采用公历纪年。
5.编写方法
横排竖写——横排门类,竖写史实;
事以类系——所记述史实设门类分别记载;
横不缺要项——各类工作记述完整,不漏要项;
竖不断主线——不中断主要历史线条。
注意:
(1)避免总结报告、新闻报道、文学作品、教科书、论文写法;
(2)避免大话、套话、假话、文白相杂的话;
(3)要首记发端,中记变化,末陈现状。
六、地方志分志编写的注意事项
1.掌握部门志和专业志的基本特征
(1)单科性:记述专业内容(各类专业志);
(2)专业性:记述本专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;
(3)连续性:历史的连续记载和志书之间的连续衔接;
(4)规律性:从记载的史料中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;
(5)思想性:政治立场正确,观点鲜明。
2.突出本专业特点和本部门特点
(1)突出市情、县情、乡情;
(2)突出本专业和本部门特点;(重点、特点、亮点、看点)
(3)发现特点的方法:用本地和外地横向对比,看不同之处;用本地现状与历史状况相比,看发展和变化,用自己本部门工作和全局工作对比,看独到之处;
(4)突出特点的方法:升格处理、独立成章;增加文字,详细记述。
七、地方志主要体裁的写法简介
1.篇目设计
(1)采用著作体结构志书(大编、中编、小编)
采用编、章、节、目四段体结构。要禁止出现有章无节、有节无目现象;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有机平衡,一般部门志、专业志、乡镇志内容较少,可以采用章、节、目三段体。
(2)注意分目的设立
节下必须设立分目,原则上以事设目。特殊情况,横向无法设目时,亦可按历史分期设目。分目之下一般不设子目,以避免志书繁琐。
2.概述和章下序言
(1)概述
要求:纵叙沿革,横陈现状;概述整体,展现形势;概括门类,揭示全貌;面中有点,体现特色;前后对比,反映变化。
写法:浓缩体(浓缩全志内容为一文);特点串连体(将本地特点串联在一起写);史纲体(按历史分期分别记述评论);策论体(记述史实,集中分析利弊得失,提供发展策略)。
(2)章下序言
要求概括全章,提纲挈领,文字简洁,内容精炼。
章下不可无序,节下不设序亦可。
3.大事记
选择重大事件按年、月、日按竖向顺序排列,宜粗不宜细,采取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。
注意四大要素:时间、地点、过程、结果,要写清楚,记完整。
大事范围: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军事等部类的重大事件、重要活动均可记载。
搜集方法:可以查工作日志、领导记事,可在各部类志稿摘录。
大事记必须与志书正文保持一致。
4.人物传
(1)生不立传;
(2)文字要生动,有血有肉,要突出典型事例,有可读性,不可写成个人简历;
(3)评论人物要褒贬得当,实事求是。
5.附录和附记
(1)重要文献资料,典型经验,或不能在正文中列出者,可以收入“附录”;续志可以增加“志补”,但不能太多。
两种方法:一种是在章节之后,一种是在全书正文之后,如统计表、简介等。
(2)把具有典型作用、富有特色的史料写成专稿,附于文后,突出特色,传播经验。
八、编写步骤
1.准备阶段
拟定篇目,制定编纂计划,抽调编写人员,学习编写方法,进行业务培训;
2.搜集资料阶段
座谈采访,查阅档案,抢救口碑资料,整理鉴别资料,编写资料长编。可以充分使用新编地方志资料,年鉴资料,县区志资料;
3.编写阶段
修订篇目,补充资料,编辑分工撰写分志志稿;
4.修改阶段
主编总纂志稿,编辑修改志稿;
5.评审志稿阶段
实行部门自审,领导机关审查,省、市主管人员评审,出版部门编审的四级审查制度。
6.印刷发行阶段
认真组织校对工作,书稿要做到“齐、清、定”,最大限度减少讹误。出版之后,全力做好发行工作。
九、修志机构
1.编纂委员会
修志的领导机构,起到综合协调作用。负责审批修志方案,听取工作汇报,解决修志困难,组织人员审阅志稿。
2.编辑部或编写小组
由主编、副主编、编辑若干人组成,另有资料员、摄影、制图人员等,负责志稿编写、修改、校对工作。
十、对编写人员的要求
编写人员要做到“三有”:
1.有对历史负责、对社会负责、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;
2.有认真严格、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存真求实、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;(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对联演绎“宁坐板凳十年冷,不写文章半句空。”)
3.有淡泊名利、追求完美的无私奉献精神。(唐柳宗元诗“只令文字传青简,不使功名上景钟。”)
作者:马铁松,《承德市志》特约编审,中国年鉴研究会年鉴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。2005年,被评为全国方志先进工作者。
文章来源:承德方志网